“藍月亮”事件又把我們弄糊涂了:既然熒光增白劑被國家**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定性為化學毒物,為什么添加入洗滌用品又是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有毒和無毒靠什么判斷?如果它用在肯德基全家桶里沒問題,用來洗衣服是不是也應該同樣沒有問題?
爭論
繼菜市場的“蘑菇”、“肯德基的紙桶”之后,熒光增白劑的身影又出現(xiàn)在了藍月亮的洗衣液中。這個聽上去“無所不在”的東西,在洗衣液中又要扮演什么角色?
前不久“中國打假**人”王海狀告“藍月亮”及其代言人楊瀾。王海認為,在含有致癌物質的前提下,藍月亮洗衣液不僅沒有標注警示信息,反而還有“**環(huán)保”的標簽,還明確說明“嬰幼兒衣物、內衣同樣適用”,這是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而藍月亮公司則做出回應,認為藍月亮深層潔凈洗衣液(亮白增艷)使用的熒光增白劑為二苯乙烯聯(lián)苯類CBS-X,是符合國家發(fā)改委于2008年3月12日發(fā)布的行業(yè)標準。
“熒光”和“增白”
來看一下科學家們對熒光增白劑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過程吧。上世紀二十年代,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某些物質能夠增白的原理:一些雙苯環(huán)類物質可以吸收紫外波段的光線,而釋放出藍色或藍紫色的熒光。如果將這類物質施用在白色物體上,物體表面原本不可見的紫外光就能變成可見光釋放出來,也就等于增加了物體的光感。
另外,如果白色物體本身有雜質,會呈淡黃色,這種顏色恰好可被淡藍色熒光遮擋。于是,這些可以吸收紫外光釋放可見波段熒光的物質被命名為“熒光增白劑”。
接下來的二三十年中,科學家們都在致力于用有機合成方法制造各種熒光增白劑,目的是讓它們的性能更好、性質更穩(wěn)定。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各種熒光增白劑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市場,成為紙張、紡織品、塑料制品等白色物質中的常見添加成分。也就是從這時起,洗滌用品中開始加入熒光增白劑,只是那時候還沒有洗衣液這樣**的商品。
并未發(fā)現(xiàn)對人體有毒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環(huán)保浪潮席卷全球,人們開始質疑熒光增白劑的環(huán)境影響,也懷疑對人體的**性。國際上關于熒光增白劑毒理學效應研究的高峰也正是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然而,令研究人員“遺憾”的是,幾種典型的熒光增白劑對各種受試生物都沒有顯示出明顯的毒性。
研究人員從各個角度分析了各種熒光增白劑可能的毒性,包括多大劑量會產生急性毒性;對皮膚和黏膜是否有刺激性;長期接觸后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可能性;是否可能引起過敏;會不會在動物體內蓄積……結果是此類物質的急性毒性很小,且攝入后基本完全從體內排出,沒有證據(jù)顯示有刺激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效應、過敏性等。
很難通過皮膚吸收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各種實驗中,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工業(yè)生物檢測實驗室進行了一系列動物投食實驗,在小鼠與恒河猴的食物中,熒光增白劑含量達0.2%,而狗的食物中更高達0.5%。這些動物們每日與這樣的食物為伴,長達兩年,各種指標卻都沒有顯示出任何異常。測試的四種熒光增白劑中,就包括此次藍月亮事件的主角二苯乙烯基聯(lián)苯類物質。而與實驗中給動物投加的劑量相比,添加在洗衣液中,又在洗衣過程中稀釋近千倍的人的接觸劑量,實在是微乎其微。
當然,即便是如此低的毒性,我國仍規(guī)定嚴禁增白劑添加于與食物接觸的各類物質中,包括食品包裝用紙,所以理論上說,消費者通過食用攝入熒光增白劑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從皮膚途徑攝入。由于皮膚表面覆蓋有角質層,能嚴重阻礙真皮層以下各細胞對大分子有機物的吸收能力,因而相比于食用和吸入,大部分物質通過皮膚接觸進入人體的難度大得多。更不要說,掛在皮膚上的熒光增白劑隨時有被再次洗脫的風險,不可能慢慢等著被吸收。
成分標示并不違規(guī)
其實,含增白劑的洗衣液不止藍月亮一家,超市里銷售的各色衣物洗護產品,幾乎都列出自己添加了熒光增白劑這種全行業(yè)認同的添加劑——只不過他們沒有用“熒光增白劑”這個很“化工”的名稱,而往往使用各種代稱。
目前來說,這樣的標示方式在我國并不違規(guī)。按照我國《衣料用液體洗滌劑》標準的規(guī)定,“產品銷售包裝標示”中關于產品成分僅要求注明“產品主要成分(當配方中使用不完全溶于乙醇的表面活性劑或要求用三氯甲烷萃取法測定活性物時應說明)”。
但這種包裝標識不明、化學物名稱不統(tǒng)一的問題在于,當有人質疑的時候,普通百姓很難自己去判斷,企業(yè)和官方也很難幾句話解釋清楚,很容易引起誤解和恐慌。
結論:目前無論從哪方面看,熒光增白劑添加于衣物洗滌劑中對人都沒有構成危險,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它大規(guī)模使用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的影響。
玉隆化工 玉隆顏料 玉隆增白劑 與你共創(chuàng)繽紛世界